故宫周边的风景——《穿墙透壁》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0:56 点击次数:83
日前继续翻看《穿墙透壁》。发现书中除了提及故宫之外,还对北京市内几处知名古建进行了普查与绘制。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距紫禁城并不遥远,遂将其摘抄下来,也盼大家在游故宫的闲暇把它们列入行程清单。
图片
·妙应寺白塔坐落在西城区的、尼泊尔风格佛塔初入东土之杰作,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瓶形喇嘛塔。它是崇信佛法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,为了供奉迎来的释迦佛舍利,特聘尼泊尔工艺匠师阿尼哥(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也出自他手笔)于辽塔旧迹上修建的。是先有塔后修寺(寺是万安寺,元末遭雷击焚毁,只白塔幸存,明代天顺年间重建,改名“妙应寺”),塔高逾50米,瓶形塔身系由印度覆钵形演变而来,外抹白灰,无雕饰,以雄浑比例见长,后来成为各地喇嘛塔模仿的对象。图片
·北海白塔坐落在西城区北海公园琼华岛上,是燕京八景之一“琼岛春阴”中所指之地。兴建于清初,坐落在历金至明的广寒殿旧址之上。它是仿照妙应寺白塔建造的,但增添了许多新意:比如塔肚中央设有凹陷的火焰形“眼光门”,内有“如意吉祥”的藏文图案等。与妙应寺白塔一般,它也是前殿后塔的设计,塔前的善因殿非常精致:内部供奉千手千眼铜佛;穹窿顶有曼荼罗彩绘藻井;外墙还贴蓝绿黄三色琉璃砖,并嵌有小佛像数百尊。图片
·北海小西天同样坐落在西城区北海公园内。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七十寿辰,于西苑内建造了“小西天”,这是一座根据曼荼罗(意译成坛城、坛场)形式所建造的佛寺,殿内设置有假山,象征佛教极乐世界的须弥山,俗称“小西天”;而方形佛殿树立在水池岛上,则是象征南海普陀胜境。清朝入关后,借由册封藏传佛教的活佛及宗教领袖,从而确立清王朝的宗主权,小西天即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喇嘛寺建筑。图片
·雍和宫万福阁雍和宫坐落在东城区,是北京知名喇嘛寺院。原创建于明代,为内务府太监的官房,至清康熙年间修建为宅地,而后清雍正皇帝即位前居住多年的贝勒府及亲王府,也是乾隆帝的出生处。之后乾隆九年(1744)将此处改为西藏格鲁派的藏传佛教寺庙,来纪念笃信佛教的雍正。是一座汉藏混合式风格的建筑。至于万福阁,则为整体配置中最后一组院落的压轴主体。因内供奉小佛像有万尊之多,故而得名;又因供奉一尊高18米、由一棵大白檀香树所雕的弥勒大佛,亦成为“大佛楼”。殿内采用竖井式空间设计,周围环绕多层回廊立柱,沿着楼梯而上,可于不同高度的回廊看佛像。最特殊之处在于:外部两侧各有一条悬空飞廊,连接左右朵殿(永康阁与延绥阁),宛如隋唐壁画及壁龛中所画的天宫楼阁再现,乃现存古建筑之罕见。图片
·国子监辟雍坐落于东城区。国子监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最高行政机构与学府,创立于晋代,可谓培育人才及人文荟萃之所处。其中央主体建筑则名曰“辟雍”:它是远古时期即有的礼制建筑,却因清代以前已久无实物留存,而于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)依据明堂礼制文献建造,翌年竣工,并成为现存唯一可见其完整形制的孤例。这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官方大学,也作为皇帝讲学之所。它将正方形重檐攒尖殿立于圆池之内,四面以桥衔接,构成“外圆内方”之布局。大殿正面上下檐间悬挂乾隆皇帝御书的“辟雍”匾额,为清代想象复原之周朝天子讲学明堂建筑。图片
·天坛祈年殿坐落于东城区的天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),为明成祖决意定都北京所建。原用以借由天地合祭仪式来表达对自然至高无上的崇敬,至明朝中叶的嘉靖年,此坛即成为独立祭天的天坛,后来清代又历经多次修建。其中祈年殿为其中最具象征性的建筑物:它是祈求谷物丰收的祭坛,是中国最具宇宙象征的古建筑。以三重圆顶、四根巨柱与二十四根环列柱(隐喻二十四节气)构成祭天空间:外观为圆形三重攒尖顶,内部的柱子却用“外圆内方”的系统排列(反映中国古代的方圆思想及空间观念)。四根弧形梁圈成环形,再于其上立短柱,以逐渐过渡到上方的圆形藻井。以上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资讯